一个镜头证明编剧上过班 ↓
(资料图片)
# 有人敲门进来后alt+tab一键切回桌面
剧名叫《装腔启示录》,又名 " 那英诱捕器 "...
很久没看过这种全员装 X 的剧了,女主装 ↓
#《让机舱成为我的空中移动图书馆》
男主装 ↓#《偶尔一次经济舱没关系》
女主上司装 ↓#《喜马拉雅玫瑰盐一般人吃不太出来》
女主的甲方装中之装 ↓#《我的败家老公非要花钱给我买包》
就连酒吧的搭讪男都能随时对地装一下子 ↓谁懂啊,看别人装 X 可太有意思了,橘全程看下来都是女主这个表情 ↓
本以为这剧走的是《讽刺文学》的路子,往下看才发现,人家是《纪实文学》...
女主唐影,
红圈初级律师,
北漂打工人一枚,
白天出入的是 CBD 商圈办公楼 ↓
晚上回到的是设施陈旧的老破小 ↓日常挤地铁上班,到国贸 A 口要换鞋的那种 ↓
要是赶上有个没啥责任感的上司,把自己的活临时扔给你,
不幸出了差错,那锅肯定还是你背 ↓
观众在女主身上能看到很多北漂打工人的缩影,比如每天对着电脑都是这副表情 ↓
日常给甲方陪着笑脸 ↓半夜加班出公司,门都不想用手推 ↓即便实在忍不了上司的 KFC,发疯也只敢在心里 ↓
然后等演完内心小剧场后再弱弱地回一句:" 好的 "
最讽刺的是,面对上司迟来的 " 体谅 "↓
你还得扯出一丝笑容补一句:" 谢谢 "
荒谬又真实。这剧有很多细节描写,
没上过班的应该不会刻画得这么到位。
比如女主上司的办公桌上摆着 " 不急 ",
实际上她比谁都爱着急 ↓# 讽刺效果堪比 " 这个项目急不来,但你得尽快完成 "
再比如女主住的老破小卫生间,放洗漱用品的玻璃支架,
以及用黄色胶带封住的水池边,
在北京租过房的人应该很眼熟 ↓
这剧的台词也没有假大空的鸡汤,很多都直戳打工人的心窝 ↓
" 难道我就没有黄昏吗?"
" 机遇并不是我的朋友,越是渴求,它越是不讲道理 "" 再也没有比在 CBD 谈梦想更荒诞的事了 "" 我们只是被当作一个工具,是时代与社会默许的千万个运转着的小小齿轮之一 "" 老板的本质是商人,我们就是他花钱买的劳动力,那在他的眼里,就跟他的汽车电脑没有什么区别,不好用就修,修不好就换了呗 "( 截图 cr 小红书 @露宵 @未来先森爱看剧)神奇的是,
不同职场阶段的人好像都能在台词里找到共鸣,
刚入职遇到挫折,你会自我鼓励:
" 没关系,我不会放弃的 "
等你成为所谓的 " 老油条 ",你会发现:" 这世界少了谁都能转,公司没了你也不会倒闭 "
挺欣慰的,这几年以女性为主角的职场剧越来越多,
她们不再作为男主事业的陪衬出现,
而是作为真正被观察的对象、被讨论的主人公,
以更加多样鲜活的面貌出现在影视剧中,
而且在编剧导演演员的努力下,
职场女性角色越来越有 " 上过班 " 的样子 …
为什么职业女性越来越多地成为创作者的取材对象呢?
首先,自然是因为职场之大,职业类型之广,
不同职位和不同身份看待问题的视角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自然是不一样的,
这里面可拍的东西太多了。
以《装腔》为例,
女主的女上司看上去是很典型的压榨+PUA 型的领导,
其实站在她的职业角度,
她何尝不是卑微的打工人呢?
人在葬礼现场,还要操心着员工跟甲方的合作对接 ↓
# 这里当然是艺术化地夸张处理了
生病住院了,听说开会还强挺着要先化个妆 ↓仔细想想,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同事和领导呢?其次,导演对女性角色的探讨也进入更新的层次了。
之前多的是女主从职场小透明一路打怪升级飞黄腾达的故事,
但很少有人借女主之口告诉大家:
其实我们都是没有魔法的普通人来着 ↓
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有所谓的 " 女主光环 " 呢?竭尽全力换来的都不一定是柳暗花明,
更别提 " 顺其自然 " 了 ↓
(截图 cr@小羊的可颂脑袋)还有第八集很出圈的" 烧仓房理论 "↓
# 出处村上春树的小说《烧仓房》
翻译成大白话可以理解成,年轻漂亮的女孩在有钱的老男人眼里就像无用的仓房一样 ↓
无聊时可以随意烧着玩 ↓比起作为 " 人 " 存在,她们更像 " 解闷的工具 "↓
这段对话可怕之处在于,终于有影视剧如此直白赤裸地扯开 " 上位者视年轻女孩为玩物 " 的遮羞布了,
编剧借女主的嘴道出了这个阶级男人的嘴脸 ↓
" 等到她们完全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彻底被你们资本一点一点蚕食之后,再一脚踢开,
等着她们绝望、崩溃,因为不同的女孩,不同的崩溃,这是不同的风景。"
听到女主的这段话,车内的高位者给了她这样一个眼神,
让人毛骨悚然 ↓
# 耿乐演的真好
这里有博主(@矮周迅)联想到了《不完美受害人》里成功的这段话,同样也是细思极恐 ↓
" 我喜欢看她纠结的样子,我能看见她内心里面伦理道德、独立自我、贪婪拜金、几种力量、人神交战,打成一团,我觉得太刺激了 "
从这几年播出的职场剧来看,很明显我们对职业女性的观察和讨论经过了由浅入深、由单一到丰富的变迁过程。
最初,编剧和导演主打 " 还原 " 和 " 励志 "↓
#《加油吧实习生》
后来开始流行大女主、独立的职业女性 ↓#《女士的法则》
台词也不止于 " 爽 " 和成为观众的嘴替 ↓#《她们的名字》
cr@越过妖怪山
而是更加接地气,更加能写到观众心里 ↓#《二十不惑》
#《我在他乡挺好的》#《二十》里在生日当天自杀的胡晶晶也是近几年很出彩的女性角色之一顺便补充一个冷知识,《我在他乡挺好的》和《装腔》是一个导演,
《装腔》翻拍自同名小说,
原作者是北大法学院毕业的,
曾从事知识产权、影视娱乐与电信、互联网领域法律服务,
真上过班。
当然,看上去没上过班的创作团队也不少,比如 " 加油鹿小葵 "↓
再比如 " 地震中为去世孕妇接生 "↓以女性为主角的职场剧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当前的影视剧市场,从目前的播出效果和影响来看,
是相当有必要继续鼓励和支持的。
一方面,
除了老师、律师、职场白领等比较常见的角色人设,
更多行业中的女性被呈现在荧幕上,
有助于让大众了解女性在这些工种中的作用,
既是一种职业科普,又能消除一些常见的行业误解,
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应行业的女性就业率,
比如 " 女心理师 "↓
" 女刑警 "" 女法医 "↓" 女性遗体化妆师 "↓# 也是《装腔》导演的作品
其次,先要发声,才会被看到。
女性在职场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扰,
可以并且有必要通过影视化地处理被呈现,
编剧正在借她,她,她们之口对职场性骚扰发声 ↓
对职场升迁的不公进行控诉 ↓也对女性职场困境表达不满 ↓这些不仅鼓舞着现实中的女性摆脱职场焦虑,勇于对抗职场中的不公平现象,
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女性生存环境的改善。
另外,
角色的塑造很容易影响大众对现实原型的印象,
相应的题材越来越受关注,
意味着观众对主创团队的要求和标准就会越来越高,
他们也肩负着越来越高的社会期望和责任感,
编剧、导演、演员自然不能想当然地下笔、拍摄和表演,
只有亲自取材、背调,甚至体验生活,
才有可能拍出被大众认可的作品。
" 职场女性 " 这一容易被刻板印象化的人设能变得越来越有血有肉,离不开当下这些为职场女性正名的作品和角色,
慢慢的,
她们不再是伟光正的纸片人,
会争强好胜很想赢,
也会随时随地在街头崩溃,
可以有缺点弱点和正常的情感需求,
也允许犯错和不完美,
希望影视剧中,
这样走在路上随处可见的鲜活普通女孩越来越多。
最后一句讲一个鬼故事,
她们的职场焦虑再有代入感也是演的,
我们经历的都是真的。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橘子君联系)关键词: